最新目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文献特征分析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对期刊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文献数量、作者及机构、主题词、基金论文比等,有助于研究期刊发展历史,促进期刊向高质量发展[1]。在《地理学报》创刊

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对期刊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文献数量、作者及机构、主题词、基金论文比等,有助于研究期刊发展历史,促进期刊向高质量发展[1]。在《地理学报》创刊80年之际,王铮等[1]通过分析其80年载文历史,将中国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地理学当前的趋势是国际化,认为该刊应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引导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期刊;李小建等[2]通过对《地理学报》126篇文献的分析,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地理80年发展历程。佘诗刚等[3]、宋玉环等[4]从编辑角度分别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历年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了期刊发展状况。王圣洁等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海洋类核心期刊的载文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5];对海洋地质文献和地质资料增长规律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增长速度之比反映了学科发展是“调查与研究并重”或偏重“研究型”[6]。 汪美华等[7]从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着手,分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排位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措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于1957年。在创刊40周年时,编辑部出版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40周年(1957—1997)》专辑,多位学者撰写纪念性文章,以反映期刊走过的艰辛路程。在创刊50周年时,编辑部策划制作了《与时代同行——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专辑,并制作了光盘版文献,实现了创刊以来所有文献的全文数字化。在创刊60周年时,编辑部征集发表了4篇纪念性文章,分别从作者、读者、编者角度谈了期刊给他们的工作和学业提供的帮助。

在期刊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前提下,本文借助信息计量学方法,统计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62年以来的所有文献,分析了部分计量指标,以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期刊,促进期刊发展。

1 创刊及复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地质部开始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伍,为武汉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枢纽、永定河官厅水库等多个水电站、水库的建设进行了大量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为宝鸡—成都、鹰潭—厦门等多条铁路选线开展了大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北京、包头及工农业区、农垦区开展了供水勘察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技术人员遇到了一些问题:大量地质勘探工作获得的一手资料急需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亟待交流推广;由于科学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对国外的学科动态和方法不甚了解;等等[8]。广大地质工作者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属于本学科的刊物,以便交流工作经验,传播有关知识、研究成果和心得。因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月刊)在1957年应运而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很多专家、翻译工作者的支持,一直坚持反映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新成果,总结有关方面的新经验, 介绍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广大读者、作者,特别是一线科技工作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8]。虽然在1961—1978年间因故两度停刊,但因工作所需,经多方努力,在原国家地质总局的领导下,1979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恢复出版。这说明国家始终重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广大一线科技工作者需要这个交流平台,作者和读者希望通过学习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在理论上有所突破[9]。最高15 000多册的发行量更说明期刊因其实用性、指导性、普及性而受到的广泛热爱[10]。

2 文献计量特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一期于1957年1月与读者见面。1957—1960年为月刊,1960年只出版6期就因故停刊,共计出版了4卷42期。1961—1978年停刊,但1966年出版过2期。1979年以总第45期复刊,为双月刊,定位为纯学术性刊物。至统计节点2018年12月底,共计出版45卷284期。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知网()、《与时代同行——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光盘数据。在中国知网文献来源检索项中输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同时在跨库选择中勾选期刊,时间设定为195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得到全部6879篇文献,导出标题、作者、出版时间、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数据。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40周年》中获得1966年22篇文献目录,共计6 901篇。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纸刊文献进行核查。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网址: http://www.swdzgcdzzz.cn/qikandaodu/2020/1025/366.html



上一篇:水文地质学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下一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承上启下的教学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投稿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版面费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发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