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文献特征分析(4)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文献均是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创建和发展最初十年的历程,即在水文地质

这些文献均是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创建和发展最初十年的历程,即在水文地质区域普查、水利开发、大江大河治理、矿山水文地质、铁路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说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是紧密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3.2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2.1总体特征

1979年1月至2018年12月31日,总计出版240期,约4 300篇文献,大体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水工环地质发展概况。

根据科技论文规范化发展的要求,期刊及时制定、调整论文体例要求,分别在不同时期增加了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英文图表名称、英文参考文献等要素。为适应来稿量增加和文章篇幅加长的发展趋势,全刊页码多次调整,由复刊时的62页增至2018年的172页。

在国内学术活动开始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期刊报道了国内外许多重要学术会议,还选登了部分在大会上宣读的有代表性的论文。

3.2.2文献反映的水工环地质工作

从特色栏目名称可以看出复刊初期的文献特征。除了固定栏目,期刊根据稿件内容设计了很多特色栏目,如“基岩裂隙水研究”“红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矿区工程地质”“滑坡问题”“地质灾害研究”“核电站选址问题”“水库地震问题”“农田水文地质工作动向”“数值方法与理论实践”等,可以看出论文涉及的范围更为广阔,也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提升,学术思想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12]。

该刊在理论方面也组织了有益探讨。“拟合”一词常见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定量评价中。从1991年第5期开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开辟了关于“拟合”的学术大讨论,一直持续到1993年第2期,共发表文献32篇。20余名学者对模型、拟合、预测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领域内的实践、效果及局限性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充分讨论。陈雨孙[14]在对这次“拟合”讨论进行总结时认为“以构模为中心,展开水文地质勘探”是今后水文地质工作改进的方向,认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水资源评价的认识和方法上,敏锐地抓住了“拟合”这个关键进行讨论,不仅为缩短这一过程做了贡献,还为水文地质专业的发展方向给人以深刻反思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期刊重点关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与防治,多篇文献反映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的地质环境及蓄水以来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生态脆弱区、矿区、农作区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的文章也刊载了多篇。2007—2010年,围绕国内地下水监测网理论及示范区建设,周仰效和李文鹏团队发表了18篇文献,部分文献被引次数较高,对促进国内该领域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期刊及时跟进各类突发重大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如反映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研究论文有近20篇。2019年,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工环地质领域实施的重大计划,策划专栏发表了24篇论文,有力促进了该项目调查研究成果的交流。

4 结论及建议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创刊,1961—1978年间经历两度停刊,1979年复刊,至2018年共出版45卷284期,总文献量为6 901篇;清洗数据后得到学术论文5 834篇;数量变化均具有前期波动较大、近年比较平稳的特征。

(2)高发文量作者均是各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与高发文量机构具有较高一致性;国内主要地质院校和水工环地质调查队伍是期刊主要稿源机构。基金论文比从1994年的18%增至近年的90%以上,2017年达到了95%;单篇科技论文的资助项目个数由1个发展到多个。省市资助项目较多、地方政府重视,是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一大特点。

(3)期刊各发展阶段发表的文献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说明期刊一直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不同时期水工环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

(4)为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期刊需积极推行“专家办刊”理念,发挥主编、副主编及全体编委的作用,密切跟进国内外水工环地质学科发展方向;考虑文章影响力具有的延时性和长效性,做好主题策划和组稿,推行单期特约主编形式,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对已经发表的组稿文章,编辑部需着重考虑如何发挥集群发表模式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作用。编辑部还可开放办刊,请编委参与期刊的管理工作,共同促进期刊向好发展。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网址: http://www.swdzgcdzzz.cn/qikandaodu/2020/1025/366.html



上一篇:水文地质学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下一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承上启下的教学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投稿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版面费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发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