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承上启下的教学模(2)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主题:岩层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内容:重庆地区典型地层中地下水类型,主要污染成分,不同地层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目的:巩固第一章所学内容,

主题:岩层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内容:重庆地区典型地层中地下水类型,主要污染成分,不同地层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目的:巩固第一章所学内容,并引出岩土体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污染防治处理中,不同的岩土体特性产生的物理化学效果,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课程所学内容在未来专业学习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表2 “启下”部分教学模块章节名称 启下部分内容 专业知识 教学关键点 教学案例花岗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泥页岩的吸附性,垃圾填埋场场、核电站选址第二章 不良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 环境评价、生态环境 不良地质作用 深圳市垃圾填埋场滑坡第三章 地下水储存与循环 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污染治理 地下水的埋藏、渗流特点不同治理措施不同第一章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岩土体形成及特性,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环境评价不同岩土体的岩性特征矿物组成,对污染物的吸附,环境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环境污染物的渗透性湛江某承压水污染防治;银川地区潜水污染Cr、Ni、Cu 和 Cd 在 珠三角某区域地层中的迁移转化第五章 地下水的运动 达西定律、水的渗流第四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地下水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的形成演化作用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生态湿地水中化学成分的来源,水与岩的固液化耦合作用运动方程 污染治理、环境评价 水是污染物运移扩散的载体,水渗流与污染物的迁移的相关性污染质运移方程式的物理意义第六章 不同地貌区地下水特征平原、丘陵、黄土区、岩溶等区地下水不同地区岩土体的空隙介质、地下水特征不同岩性、不同地貌区污染物迁移富积规律不同,污染治理不同平原区广州番禺土壤污染;峨眉山冲洪积扇污染质分布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法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过程,防治方法机理 地下水硝酸盐、砷污染

(2)第二次研讨课。

主题:冲洪积平原区与丘陵山区岩土体污染迁移扩散规律。

内容:冲洪积平原区与丘陵山区岩土体污染状况对比,及监测点布置原则,治理措施。将冲洪积平原(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江汉平原等地区)与丘陵山区的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布特点进行对比,由此分析不同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以及监测点布置方案原则;并针对这些不同污染特征,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目的:通过此题目让学生明白污染的迁移富集与地质条件的相互关系,理解地质环境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性。

(3)第三次研讨课。

主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及填埋场结构方案。

内容:从填埋场岩土的渗透性、安全稳定性等,分析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并给出不同地质环境垃圾填埋场填埋结构的简洁设计方案,并说出此方案设计的原因。

目的: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并更深一步理解本学科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基于“承上启下”的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内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课程研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成效,按照比例进行综合评定。

研讨课,承上启下的研讨主题内容是关键,这是得分的主要因素。

作业布置分两类,第一次作业是基础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第二次作业关联到未来的专业和工作。例如,课外独立完成作业1:分析某地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基础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作业2:过度开发重庆地下热水可能会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内容或与未来的专业和工作有关。

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承上启下”的提问或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专业分析能力等,给出平时成绩分。通过此活动活跃课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知识融入平时学习中。

四、结语

根据专业基础课“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及课程的性质,采用承上启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基础课程学习,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对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承上启下的教学模块化,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加快专业学习的步伐,并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念根植于心,开拓专业视野,重视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承上启下”的作业及研讨课主题,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本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提高专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网址: http://www.swdzgcdzzz.cn/qikandaodu/2020/1025/367.html



上一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文献特征分析
下一篇: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探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投稿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版面费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发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